2025-07-10 作者:内分泌科 来源:内分泌科 浏览量:
30多岁的李先生(化名)不幸被确诊为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后,遵医嘱开始服用常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MMI)。然而治疗过程并非坦途,他很快出现了严重的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同时肝功能检测也亮起“红灯”——转氨酶显著升高。这两种情况均属于抗甲状腺药物的常见的不良反应。
按照常规诊疗路径,当患者无法耐受抗甲状腺药物时,放射性碘-131(I-131)治疗常被视为有效替代方案。但李先生对此顾虑重重,主要担忧I-131治疗后可能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俗称“甲减”),需终身服药替代治疗。面对患者的切实担忧与治疗困境,我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薛鹏并未机械遵循常规,而是与李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在全面分析其病情特点、既往药物反应及个人意愿后,医患双方共同决定:尝试换用另一种抗甲状腺药物——丙硫氧嘧啶(PTU),并采取极为谨慎的“小剂量起始、密切监测、缓慢加量”策略。
令人欣慰的是,转换药物并采用精细给药方案后,李先生未再出现明显的皮肤过敏症状,多次复查肝功能指标也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在严密的随访监测下,PTU剂量被安全、有效地逐步调整至治疗所需水平。可喜的是,最近一次(一个月前)的甲状腺功能复查结果显示,李先生的FT3、FT4、TSH、TSI等关键指标均已完全恢复正常范围,标志着其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且成功规避了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李先生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还特意送来锦旗以表感谢。
薛鹏介绍,此次李先生的成功治疗案例,是临床个体化精准医疗的生动体现。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理解其顾虑,是制定被接受且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当出现药物过敏和肝损后,基于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在尝试替代药物或调整方案时,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甲状腺功能的密切监测不可或缺,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基石。任何治疗(药物、I-131、手术)均有其利弊。医生需专业评估,患者需充分知情,共同决策,找到最适合当下病情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