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作者:杨姣 来源:临床医学研究所 浏览量:
苏州“2.13”疫情打乱了所有苏州人的平静生活。这次疫情对我院科研人员来说也显得尤为特殊,他们积极投身抗疫工作,除了要完成抗疫任务,还要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每年二月份,是国家基金委、省基金委项目申请的关节点,也是科研工作者最忙碌的时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间,临床医学研究所大部分实验安排暂停,部分实验只能在完成核酸采集任务后继续进行;同时各课题负责人也是在参与抗疫工作和课题基金申请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高新区第一、二轮区域核酸检测工作中,临床医学研究所13名工作人员(其中7名党员)全部参与到了核酸采集工作中去,累计工作时长274小时,并为居住在不同楼栋、不同楼层出行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采样服务,采集样本近100人次。自2月20日接到通知,临床医学研究所6名员工随即支援检验科,当天进行了第一轮长达14小时的支援,并制定了后续的支援计划。
(社区采样、上门采样、支援检验科)
临床医学研究所杜晓红博士研究方向为病毒免疫,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杜博士围绕新冠毒株在感染及免疫逃匿能力展开了多项研究。今年2月在国际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18.1)和Frontiers in Immunology(影响因子7.5)连续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均为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所团队针对新冠突变株病毒对疫苗中和抗体免疫逃匿的临床研究也在顺利开展。
相对空闲之时,研究所科研人员还专门举行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讨论,两次会议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逐一对每份申请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进一步完善标书写作、大大提高了标书质量。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疫情会很快过去。我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也将在完成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取得更丰硕的科研成果。(杨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