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医院总机:
0512-33322120

门诊电话:
0512-69584601

媒体聚焦

姑苏晚报:50岁后的年月 也许都是赚来的

2017-04-24 作者:姑苏晚报  来源:姑苏晚报 浏览量:

 

 

编者按:

你知道医生护士平时都在想什么吗?

 

他们有硬实的一面,也有柔软的一面。对着各色患者,医护们除要保持专业冷静给人看病,他们亦会在工作或生活中,观察出一番关于生命、疾病、健康、心理及人生百态的感悟。

 

本报身体周刊打造的“医聊”栏目,让读者的健康不再只聚焦于“医疗”。这是苏城主流媒体中首个从人文角度入手、医护执笔的医卫随笔类栏目,供你读出医护的暖心人情味。我们将搜寻苏城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或只言片语,或成段成章,为市民呈上温暖清新的“精神灵药”。心灵纯净向上,才更懂善待身体。

 

投稿邮箱:390188004@qq.com苏州科技城医院宣传负责人陈峰

 

午饭后,习惯于前往急诊大厅及院区各处看看。或许是种预感,身边一张病床被紧急推进了抢救室。

 

“家属不要跟进来。”只见一位老太孤坐在抢救室门前的排椅上,佝偻的身躯里看不见惊慌与哀恸,眼神里满是呆滞。或许她相信老伴还能挺过这一关,也或许她根本不知道心脏呼吸骤停对于已经80多岁的老伴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门的另一边,只看得忙碌的医护人员交替心脏按压的身影,甚至都能听到老人鼓出来的肚子里液体翻滚的声音。“身体让开,第一次电击除颤!”老人的心跳依然呈现一条直线。“准备第二次电击除颤!”依然无效。“第三次电击除颤后继续按压!”那条线就像通往鬼门关的路,不带一丝阻拦的可能。

 

半个小时后,门终于开了,急诊医生做最后的家属谈话。老太的儿子搀扶着她,眼神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当听到抢救无望的消息时,她并没有嚎啕大哭,脸上写满了平静,似乎心里在说:“分别的这一天,终究还是要来的。”孩子搀扶着她向远处走去。急诊部外传来了吴歌的哭丧,或许是老人的姐妹吧,用方言寄托哀伤。

 

去年12月,医院送来了一名24岁的男青年。当我抵达抢救室时,他父亲痛哭的声音与萨博机按压的声音交叉在抢救室里回响。那个时候我知道,他和我年纪相仿,在附近一家单位做工程师。不抽烟不喝酒,毕业于苏大,从小就随父母从安徽老家来到了苏州。有谁能听得如此哀恸的哭嚎——他父亲趴在孩子的病床前,流完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泪。

 

我记得,我踏出抢救室门口的那一刻,还有一群年轻人在大厅默默守候着,是小伙的同事,男生们安慰着哭泣的女生们。门打开,是否意味着好消息?我永远都记得他们集体向我投来的那束满是期待的目光。而我只能默默逃开,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

 

20岁、80岁,是生命的两个阶段。20岁,灿烂人生的开始;80岁,拾掇拾掇,耄耋之后应可平静面对死亡。总能看到一些鸡汤文章评价现在的年轻人,无非是“年轻人,你到底在着急些什么?”“着急活着呀”。这几个字看着好可笑,但着急着生存与生活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嘛。我们在为20多岁猝死的小伙扼腕叹息,其实人只要活着,都在面对死亡。起点和终点的远近有时还真不可控。我把自己的生命假设在了20与80的中间,50。用剩下20余年的时间养活自己,养好自己,传递正向社会价值,因为我们生来便带着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