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作者:姑苏晚报 来源:姑苏晚报 浏览量:
本报记者 陆珏
今天是立秋,然而秋意给我们送来的不单是凉爽,还可能带来多种疾病,胃肠病就是其中之一。对此,消化内科专家提醒市民,步入秋天,需提防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乘虚而入。
【急性胃肠炎】
腹泻严重不宜吃瓜果 自行用药须避免误区
“进入秋季,人的食欲会比在夏季时明显提高,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苏州科技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史肖华表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如进食过多生、冷、刺激性食物,甚至污染食物,就更易导致急性胃肠炎发生。
她提醒大家,发生急性胃肠炎后,除去医院接受必要的检查治疗外,还应采取如下的家庭保健措施:在胃肠炎急性期,患者应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在起病后8- 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粥、藕粉等。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汁,如米汁、果汁、淡盐开水等。“ 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还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等也不要吃。”
胃肠炎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不宜喝牛奶、吃较多的甜食或糖。”
到了恢复期,此时肠道仍对食物非常敏感,饮食上宜吃些清淡、软烂、温热的食物。恢复期后2-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饮食。
史肖华发现,有些人患了急性胃肠炎后并不到医院就诊,而是图省事仅到药店买点药对付。她特别提醒,在自我处理过程中务必避免一些误区,比如一腹泻就用止泻药、随意使用抗生素或止痛药等。“不少患者还常以症状为服药依据,即腹泻重时就多服,腹泻轻时就少服,稍有好转就停药,这很容易造成病情反复,甚至会转为慢性腹泻。”
【慢性胃炎】
三分治疗 七分保养 久病不治或加速癌变
据了解,每年秋季,慢性胃炎都是各家医院消化科门诊疾病中的“主力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慢性胃炎,而且患病人群正趋向年轻化。
史肖华告诉记者,导致慢性胃炎主要有“三大元凶”: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和服用某些药物。患者应注重“三分治疗,七分保养”。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史肖华介绍,市民对其已不感陌生,这是一种“吃进去的细菌”,传染性很强。“在外面就餐,如果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者同吃一盘菜的人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都会造成病菌的传染。”
而高盐饮食,新鲜蔬菜、水果吃太少,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抽烟,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都可损伤胃黏膜。还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时间不定、暴饮暴食等,再加上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熬夜,长此以往,人体生物钟紊乱,很容易加剧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此外,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以破坏胃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乃至缺失。服用大量非甾体抗炎药,譬如阿斯匹林等,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引起慢性胃炎。
值得注意的是,常年的慢性胃炎如果没有改善,加上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会有加速癌变的可能。史肖华强调:如果出现持续的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经常呕吐,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等症状,应及早就医检查。”
【消化性溃疡】
这种腹痛有规律可循 复发率高 治愈有点难
还有一种好发于秋季的胃肠病,就是大家常说的“溃疡病”, 常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秋天气温变化大,会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腺体分泌增加,胃酸分泌增多,同时有胃粘膜血管收缩而缺血和胃运动减弱,从而诱发溃疡。”
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饥饿、饮酒、吃酸性食物或饮料等,可诱发溃疡或加重腹痛。史肖华指出,溃疡性腹痛有时很有规律性,如胃溃疡多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内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饭后2-4小时内开始疼痛,直至下次进食才能使疼痛缓解,且常有夜间发作。
“但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患溃疡病有时并没有腹痛症状,仅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腹胀或反酸等症状,常误认为消化不良而忽视了溃疡病。”不及时就医,常导致溃疡病比较严重,甚至会有并发症——出血是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此外还有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
要彻底治愈溃疡病,可以说是很困难。史肖华说道,因为溃疡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约80%的溃疡病首次治愈后在一年内会复发,五年内复发率达100%。因此,溃疡病要综合治疗,要治疗和预防相结合。
“自我保健在预防溃疡病复发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史肖华建议溃疡病患者,平时饮食应以温、软、清淡为宜,做到定时定量,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的食物。在季节转换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度锻炼,生活规律,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患者要遵从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治疗疗程。“切不可症状稍有好转,便骤然停药。也不可朝三暮四,服用某种药物刚过几天,又换另一种药。”史肖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