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作者:苏州科技城医院 来源:苏州科技城医院 浏览量:
近日,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公布了2025年度科研课题立项及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在本次评选中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重点科研项目1项,指导性项目2项,展现了本院在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活力。
重点科研项目:
院长李敬伟主持的"EphrinA5+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控神经血管单元稳态介导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荣获重点课题立项。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神经血管单元破坏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关键。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具有保护和损伤双重效应。李敬伟教授团队前期发现梗死区EphrinA5+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死发展中起关键调控作用。团队已承担10余项脑血管病课题,具有扎实研究基础。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旨在揭示缺血性脑损伤的核心分子机制,为临床制定更精准、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路。
科学技术奖:
肿瘤血液科仇俊兰主任团队与联合消化科、老年科、普外科、病理科等团队共同申报的"老年骨肠肿瘤多组学解析、代谢干预研究及精准诊疗体系的临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老年胃肠肿瘤因高发病率、治疗耐受性差、预后难评估,成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本项目以 “老年胃肠肿瘤多组学解析、代谢干预研究及精准诊疗体系的临床应用” 为核心,构建 lncRNA-miRNA 调控网络,发现 INC01614-VCAM1-AKT/mTOR 轴驱动胃癌神经浸润新机制,提出 “代谢干预 - 铁死亡 - 干性抑制” 肠癌治疗新范式。本项目在 BMC Gastroenterology、Cancer Medicine 等期刊发表 19 篇论文,总引用超 100 次,获 2 项专利,优化的内镜术式,显著提升老年患者治疗安全性与生存质量。
肾内科侯国存主任团队的“完全“不接触”血管处理技术对动静脉内瘘临床预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也凭借其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但近吻合口静脉狭窄导致其不成熟率较高。手术技术被认为是关键影响因素。本团队于2021年提出完全“不接触”血管处理技术(MNTT),通过完整保留静脉周围组织,与动脉侧侧吻合后结扎远端静脉,形成功能性端侧吻合。该技术融合多种术式优点,显著提升术后血流稳定性。团队已主持相关课题10余项,并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清华大学生物影像中心合作,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我院还有两个指导性项目获得立项,分别是神经内科李晓静医生主持的"Tet2缺失通过驱动小胶质细胞衰老介导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及肾内科王晓禾医生主持的"完全'不接触'血管处理技术对动静脉内瘘临床预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我院专家团队已崭露头角,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及三等奖,此次连续在省级科技奖项中取得突破,体现了医院科研工作的持续性与传承性,充分展现了医院在老年医学领域的深厚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未来,医院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对科研平台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凝聚多学科交叉优势,不断提升医院在老年医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为助力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通讯稿:王心玥,审核: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