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2 作者:医务社工 来源:医务社工 浏览量:
为探索建立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繁重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与关怀,降低职业倦怠,2019年10月9日,我院成功举办了“巴林特小组”活动。
巴林特小组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Michael Balint 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理解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同时帮助案例提供者获得成员理解和支持,减少职业耗竭。由于组员们围圈而坐的场景形似金鱼缸,所以巴林特小组又被称作“金鱼缸组织”。巴林特小组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逐渐兴起,在苏州也是刚刚开始,我院走在前列,充分体现了医院领导对医护人员的关心,以及对提升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视。
医院秉承开放创新的态度,联合院内驻点医务社工邀请了苏州心理学会临床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苏州慧翔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精神动力取向的咨询师李莘老师,作为组长带领医院内科29名医护人员成功开展首次巴林特小组活动。
活动开始前,李老师首先向组员们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概念、参加目标以及小组安排等,鼓励各位医护人员去感受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感受。小组正式开始时,组长与组员们一起将手掌置于胸口处,郑重承诺遵守保密原则:“我会把具体的故事留在这里,把我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带走并分享给更多的同事”,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帮助全体成员更好的开放和相互信任。小组有2位组员提出案例,由组员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案例工作。提供案例的组员分享了该医患难题的具体内容,其他组员们通过提问,更加详细地了解客观事实,随后组长邀请案例提供者退出圈外,同时仔细倾听和观察“金鱼缸”中其他小组组员的表达。
在小组组长的引导下,组员们将自己想象成案例中的医护人员、当事患者以及其他相关的患者等角色,大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引导组员思考案例中被忽略的情感问题,逐渐引出看待医患关系的新观点。小组分享时,案例提供者表示:“自己是比较内向的人,本次活动能鼓起勇气提出案例,得到小组的接受和工作,自己很开心。今天的小组让自己内心感到轻松,并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让自己更加理解患者,日常工作中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更需耐心与患者交流。”其他组员也纷纷表示在活动中发现了新的视角思考医患关系,也能舒缓自身的工作压力,找到与患者沟通的方法。“金鱼缸”外的观察员们也分享了参与活动的收获和体验,其中肿瘤内科护士长说道:“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把治疗做到位,还会引导护士更多的理解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到位的心理关怀。这不仅能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的配合度,还能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质量。”
活动结束后,护理部李惠芬主任对本次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活动对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医护人员倾听、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能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此次巴林特小组活动自10月9日起,连续四周分别为本院所有医护人员开展每周一期的活动,以此活动为有效载体,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工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图/文: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