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作者:王盛、江晓燕 来源:康复医学科 浏览量:
70余岁的徐奶奶半年前不慎摔倒,导致头部外伤、意识不清。送医检查后,被确诊为“右额叶、双侧颞叶脑挫伤,脑血肿形成”,情况危急,随即进行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然而,由于病情复杂,徐奶奶辗转多家医院,入院时仍带着气切套管与鼻胃管,自主呼吸和吞咽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极差。
来到我院康复医学科,团队立即对徐奶奶的呼吸与吞咽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针对呼吸问题,团队通过规范佩戴通气说话瓣膜及适应性训练,逐步增强呼吸肌群力量、改善气道阻力,为拔除气切套管做好充分准备;在吞咽功能恢复方面,采用经口间歇置胃管技术保障营养供给,同时开展规律吞咽训练,唤醒吞咽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性康复治疗,徐奶奶的呼吸稳定性与吞咽协调性有了显著提升。最终,团队成功拔除了胃管与气切套管。如今,徐奶奶已能够自主进食、呼吸,生活质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她的家人激动地表示:“没想到母亲还能恢复得这么好,真的太感谢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了!”

这份“早拔管、早康复”的成果,源于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针对气切患者,治疗师每日体位排痰,医生动态调整用药,护理人员细致观察病情、定时翻身拍背,再结合膈肌超声、肺功能检测与通气说话瓣膜训练,为拔管筑牢基础。近期已成功拔除气切套管5例,其中含辗转多院拔管困难、气道大量出血的复杂病例;面对胃肠管患者,团队先做科学评估,用间歇置胃管技术衔接自主吞咽与拔管,搭配全面营养支持,近期10余名患者成功拔管,重拾进食快乐。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王盛表示,康复科从不将拔管视为“简单移除”,而是始终以恢复患者自主功能为核心,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让患者尽早摆脱管路束缚,重享自由呼吸、自主进食的尊严,是团队不变的追求。而这一切的背后,也离不开多学科协作的硬核支撑。当遇气道难题时,康复科会联合呼吸科开展支气管镜治疗;在评估脑损伤昏迷患者时,携手神经内外科制定个体化方案。不同学科打破壁垒、聚力协作,为患者构建从病情评估到拔管康复的全流程保障,真正以专业力量点亮危重患者的重生路,朝着“天下无管”的愿景稳步前行。(王盛、江晓燕)